走進王承福的院子,滿院子的磚雕,細細觀看,這些磚雕從東到西分六列整齊排列,每個磚雕建筑僅有約20厘米高,卻栩栩如生,有高大城門樓,有寬街道,有兵營,還有廟宇等。這是這位72歲老人的杰作——磚雕微縮景觀歷史建筑群。
看到來人,王承福熱情地介紹起來:“這古鎮土城始建于晉朝,它是水路陸路交通樞紐、軍事重鎮……自元朝定都北京(時稱大都)開通京杭大運河后,朝廷就在現在的村子附近建城設立管理機構,設置13道衙門機關……”隨著老人的介紹,一個個磚雕變得鮮活了起來,一幅歷史畫卷仿若在眼前徐徐展開。
“隨著時間的流逝,土城的輝煌不再了,現在村里的年輕人都不了解這段歷史了……”王承福惋惜地說。為了留住歷史,他萌生了做磚雕恢復土城舊貌的想法。老人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很快他便將自家老宅收拾出來用作磚雕工作室。
“一開始也不會干,但是我干了一輩子的機加工,一點點摸索,很快就學會了磚雕技藝?!蓖醭懈Uf道。接著,老人開始搜集歷史資料,去博物館、與老友座談,慢慢地在他腦海里勾勒出了古鎮土城的畫面。
“那雕刻的材料,是用的普通石頭嗎?”面對提問,王承福拿起一塊磚雕,細細介紹道:“這可不是普通的石頭,我用村中倒塌廢棄房屋的舊磚雕刻的,這里的每一塊磚的年頭起碼都在600年以上。村里的鄉親們聽說我要還原土城的舊貌,紛紛給我送來老磚,保證了我的原材料?!?/p>
電鉆聲音響起,石屑在空氣中飛揚。每隔幾天,就有一個建筑物“走出”回憶,“走進”現實,濃縮進歷史建筑群中。整整3年時間,王承福獨自完成了500多個建筑單體,復原了當時元代土城的歷史舊貌。他用他的磚雕,為土城,也為大運河歷史文化“寫”下曾經的輝煌印跡。
印跡中,有武清人對家鄉的熱愛,以及一種燦爛歷史的敬畏。他的作品之中,還有一個老人在暮年對時代的追憶、對回憶的溫存。
王承福說,運河文化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只是一段舊時記憶。這一個個磚雕看似簡單,卻包含著他濃濃的“鄉愁”。土城的歷史是大運河“漂”來的文化,他要以磚雕為載體,通過精雕細琢喚醒運河記憶?!叭绻覀冞@輩再不做點什么,下一輩更不知道土城的歷史了。我要把大運河歷史文化保存好,傳承下去,保護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