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根底結構
根底是建筑物的地下結構部分,它承受并傳遞著建筑物的壓力,是確保建筑物穩固的重要部分。古建筑的根底是指木柱以下的部分,有柱礎、磉墩。通常也將磉墩下面的人工地基算在根底之內。根底有很多種類型,有夯土根底,碎磚根底,灰土根底,天然石根底,樁根底,砌筑根底。如下:
古建筑地基處理一般比較簡單,主要為原土夯實。當遇到脆弱地基時,常綜合選用多種處理手法,從已把握的實物資料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換土法,另一種是密實加固法。
(1)換土法,換土法行將根底底面下一定深度范圍內的脆弱土層、雜填土層挖出去,換填無侵蝕性的低壓縮性散體資料,分層夯實,作為地基的持力層。在實例中有部分換土的,如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唐)、河北正定隆興寺轉輪藏殿(宋)只在柱礎下部分換土。北京故宮北上門的根底是大面積的碎磚黏土層構成一個全體的基底作為持力層,它的穩固性和承載力都是十分安全可靠的。
(2)密實加固法,密實加固法主要是指打樁,以樁加固土層。從已見實物資料看,樁多打在粉砂層上。隨著承載力要求的不同,用樁的數量、密度及粗細都不相同。古代的木樁用在土質松懈地帶,擠密土層,固定砂層,使樁與土、砂一起組成堅固的持力層。